培训师大联盟,欢迎您! [ 培训师入驻 ]    [ 会员登录 ]
找培训师,就上培训师大联盟
  
找培训师,就上培训师大联盟 找培训师,就上培训师大联盟
当前位置 > 管理文章 > 企业战略
陈竹友:中国药企,在真与假之间生存
作者:陈竹友    分类:企业战略    来源:原创    时间:2009/12/22 21:34:52

 

-陈竹友答《环球时报》记者问

 

 

近日,受《环球时报-生命时报》记者江大红女士之约,拟就目前国内药品行业出现的假药泛滥,以及药品生产企业大打虚假广告等现象进行点评。

该采访内容已在20091216《环球时报-生命时报》节选发稿。

 

 

一、《环球时报》记者江大红:老师,您好!目前,医药虚假广告泛滥,您觉得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何在?是否与这些生产商有关?这些生产商有哪些共性?

 

答:假药的泛滥,源自产业链的暴利和医疗系统的管理缺失

 

1、  药品本身暴利导致的换汤不换药:普通人很难想象一颗普通药丸生产的实际成本到医院或药店之间的差价大到什么程度,以感冒药为例,感冒药的成份大体分为抗病毒类、抗过敏类、清热镇痛类和中成药等四大类,每一类型的感冒药的成份几乎完全相同,生产工艺大体相同,使用的设备也差异不大。如果依生产成本为1元计算的话,市场售价一般都在10元左右,高者20元甚至更多。而感冒在我国的常见病症中所占的比例高达89.6%。所以,在巨大市场空间和低成本、高利润的驱使下,目前中国生产感冒药的企业就有6000家之多。不管其宣传的效果如何,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变相的换汤不换药。在感冒药众多品牌中,无一例外。所不同的是感冒药的名称和品牌在不断更新,广告投入在不断加大而已;

2、  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假药和行业暴利:每个人都可能生病,但不是每个人都懂得医学。所以,病人只能依赖医生。而医生不一定全懂药理。医生往往根据药品说明书或少数的临床效果来选择用药。当同类药品过多或新药泛滥时,医生实际上是无法对所有药品的治疗效果一一确认的。所以,医生有时候也只能简单地依据药品说明书对病人下药---由于医生用药的主动和被动性,决定了药品生产企业推销药品的巨大空间,他们可以在“病人不懂医”和“医生不懂药”的两道不对称信息之间“开发”新药,或对旧药改头换面,再夸大药品的效果。如果中间在佐以巨额回扣的话,最终的结果只会是两个:一是病人多化了冤枉钱,二是以次充好或假药流行;

3、  药品监管的腐败导致的假药泛滥:2006年的两大假药案“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厂”生产的致命假药“亮菌甲素注射液”和“安徽华源”生产的致命假药“欣弗”,都存在着国家药品监管部门“以权换证”的交易黑幕。在20068月被国家药监局紧急叫停的6种假药,全部都拥有该局颁发的“药品生产许可证”。而为这些假药发证的背后就是主管部门审批人的腐败和权钱交易;

4、  药企原料采购存在的管理缺失导致的假药流入市场:由于药企在药品原材料采购环节上的管理缺失,或为求成本降低而向不合格供应商采购的假劣原材而致使的假药也是致使假药泛滥的原因之一;

5、  遍布各地的小诊所是假药泛滥的主要渠道:由于中国医疗现状,以及大型医院巨高不下的医药费,致使很多收入不高的民众普通病症就医地点首选为小诊所。而小诊所的医疗条件、用药来源、医生专业能力和医德等均处于行业管控的薄弱地带,这也给假药生产商和销售商提供了的机会、渠道、便利和场所;

6、  大医院的药品采购环节存在明显的管理漏洞:中国医院市场化之后,各医院“自负盈亏”,国家对药品流通环节上的管理同样采取“市场化”政策,这让药企和医院之间轻易达成了“利益联盟”。很多药企为了向医院推销本企业的药品更是不择手段,从医生回扣、采购回扣到药价返利,甚至于用美女公关、“医药代表”直接和主治医生“合作开处方”等现象不一而足。这也是导致假药顺利进入医院的又一大原因。

 

 

二、《环球时报》记者江大红:医药虚假广告泛滥,是否与这些生产商有关?这些生产商有哪些共性?广告对于创造品牌来说意味着什么?企业是否存在过于看重此却不那么重视质量的问题?

 

答:药品行业,不仅是良心产业,更是生命产业

       由于中国对新药投放市场风险的管理机制存在的漏洞和缺失,不仅让药企新药进入临床的风险降低,也让假药进入市场的障碍几近于零。现在很多西方国家的大型药企也认为中国不仅仅是西药的销售市场,更是新约试验的最佳国度。

       药品不同于其他商品,但它却的确又被定义为商品。

       用市场规则去约束企业的商品交易是对的,但仅仅用市场行为去理解和管理药品就太冒险了。因为药品首先应该是药,然后才能是商品。商品的代价可能只是单纯的金钱损失就可以解释的,而药品的代价除了金钱之外,还需要用生命作为代价!这种代价太大了。在中国目前的药品、保健品行业,很多人都知道的事实是:只要不出人命,一般都没有问题。所以,保健品市场上的很多产品都基本上属于“概念”产品,所谓的“保健”卖的也只是一种“感觉”和“自我安慰”而已;比如沈阳飞龙的“伟哥”就是此类;

        其实,在很多药品产品里,中国也有众多“安慰剂”类型的药品,它没有什么直接的疗效,仅只用于“安慰”一下病人的心理。或者,干脆用面粉、汰白粉之类的无毒材料做成粉末充当某种效果的“药品”,如用面粉做成的“避孕药”和用石灰做成的“粉刺霜”就是如此。

        所以,今天我们所理解的“假药”,其实只是冰山一角,当出现重大医疗事故或出现严重的社会影响时,主管部门或公众才意识到“药也有假的”,而真正的现实生活中,如果不加大药品采购、生产、医用等整条产业链的管控力度,如果不完善医药行业的政府管理措施,如果不加大法律惩治打击的力度和提高违规者违规成本的话,光凭“良心”和“职业道德”是无法改变假药泛滥的局面的。


分页显示: 1    2 
陈竹友 介绍
        中国企业发展能力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特聘讲师;管理专著《企业成长密码》作者;清华总裁研修班、华侨大学EMBA企业基因战略课程唯一专家讲师;《前沿讲座》、《赢家大讲堂》等大型电视财经栏目特邀讲师;《北大商业评论》、《中国中小企业》、《徽商》等大型财经杂志专栏作者和特约撰稿人。
          陈竹友 详细介绍
陈竹友 文章
  友观察║ 别扯了!马云根本就没有
  彭小峰,走好;施正荣,不送!
  陈竹友:2010年,让子弹飞
  陈竹友:品牌成长曲线,从商品到品
  陈竹友:品牌定位,谁是撒切尔夫人
  品牌竞争:向“刘皇叔”学习!
  品牌战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陈竹友:品牌经营,与产品无关
  陈竹友:本土品牌,掀起你的盖头来
  陈竹友:房价下跌绝对不是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