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师大联盟,欢迎您! [ 培训师入驻 ]    [ 会员登录 ]
找培训师,就上培训师大联盟
  
找培训师,就上培训师大联盟 找培训师,就上培训师大联盟
当前位置 > 管理文章 > 企业管理
吕俊博:从“山寨”走向品牌创新
作者:吕俊博    分类:企业管理    来源:原创    时间:2009/3/16 11:06:47

                     从“山寨”走向品牌创新

                 —— 山寨现象带来的管理学思考

  当下,山寨正成为一种流行时尚,穿山寨T恤、用山寨手机、看山寨电影,俨然一个山寨的世界。其实山寨现象本无可厚非,山寨文化的核心就是模仿,模仿得像或是有创意,受到大家的喜欢和追捧而成为一种潮流。既然是模仿,那它的实质就是形似而神异,所以大家没有必要担心它成为克隆。纵观当下市场,我们发现山寨现象几乎是一夜之间井喷,弥散在大街小巷的各个角落,如今的“山寨”,已俨然发展为市场经济现实下一支野蛮生长的文化异军。这些现象足以引起我们的思考,它们背后的管理学诱因和发展模式值得我们一起来认真研究。

  山寨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小企业的战略定位。一个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首先要有明确清晰的战略定位,作为市场跟随者的这些小企业小厂家在成长初期采用攀附名牌的竞争策略,应该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首先证明它们懂得在竞争中寻找自己的位置,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他们做了一个漂亮的SWOT分析,找到了符合自身特色产品的定位和目标市场,当然也收到了不错的回报。
  山寨现象立足之本在于外形模仿得像而质量并不差。为什么大家要买山寨产品,因为它看似高贵却非常便宜,既满足了百姓好面子的虚荣心,又能节约开支,何乐而不为?这里我们需要澄清一个事实,山寨并不等同于假冒伪劣,山寨是模仿而不是简单复制。山寨产品虽然便宜,但是这些厂商也要对自己的产品负责。山寨产品以其外形酷似名牌,性价比高而受到大家欢迎,大部分的山寨产品只是对名牌产品进行了大众化处理,比如材质,但是主要功能并没有减少,一些产品还进行了创新设计,更加贴合百姓的口味。

  山寨现象快速发展在于它满足了广大百姓的多元化需求。在这个倡导个性化消费的时代,仅仅有那几款名牌产品显然是不够的,那些经典的设计大师总把他们的视角定位高端的富豪客户,而这些华丽奢侈的产品动辄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如果没有山寨,恐怕他们一辈子也无法实现心中的梦想,虽然山寨的东西还是有很多差别和不足。从另一个角度讲,山寨产品帮那些高档产品作了一个大众化的推广,如果没有山寨,老百姓谁会去认识那么多国际品牌。当下百姓有着极强的主动参与精神,山寨电影、山寨春晚也无疑成为老百姓自娱自乐的舞台,很多DIY的产品自然也受到了年轻一族的追捧。

  山寨现象未来之路在于创新品牌成功转型。很多企业在成长的初期可能都采取过山寨的策略,但如果仅是依靠山寨,企业必然不能长期持续发展。我们可以依靠山寨起步,但必须找到自身特质和发展思路,从山寨中走出来,创新品牌实现成功转型。山寨手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从简单模仿做工粗糙到贴身肉搏真假难分,再到主动出击创新不断三个阶段。现在的山寨手机的发展更是创新不断,让人大跌眼镜。外形方面突破很大,已经跳出模仿的圈子,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功能方面的改进也不少,宣传方面同样是噱头不断,大屏、手写、电视等概念都融入进来。沿着这样的发展思路,找到创新点迅速崛起,一定会有好的市场发展。其实,很多知名企业的也正是循着这样的思路发展起来的。换个角度说,肯德基就是山寨版的麦当劳,百事可乐就是山寨版的可口可乐。但是肯德基率先发现和进驻了中国市场,产品上我把炸鸡做得更好,不也创造了洋快餐市场的一大品牌吗。所以,山寨不是终点,山寨的生命力在于依托山寨创新品牌实现成功转型。

  希望更多的中国中小企业能够抓住山寨现象这个契机,准确嗅出金融危机下市场孕育着的潜在创新潮,借势国家鼓励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和老百姓消费的东风,从山寨中走出来,加快品牌创新的步伐,找到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山寨特色文化的民族产业复兴之路。相信有一天,拥有自主品牌的中国的山寨产品能畅销到世界各个国家的市场。

吕俊博 介绍
        作者:吕俊博,管理咨询师,培训师,更多文章见http://chi-bin001.blog.163.com/,更多视频见http://www.tudou.com/home/chibin001
          吕俊博 详细介绍
吕俊博 文章
  吕俊博:买房子的博弈论
  吕俊博:从《蜗居》看人生管理决策
  吕俊博:爆发式管理引领青年快速成
  吕俊博:关注你的“职场资产”
  吕俊博:职业生涯规划的“WAY”
  吕俊博:时间管理就要“目中无人”
  吕俊博:乌龟的领导艺术
  吕俊博:职业成长的黄金三角法则
  吕俊博:《走西口》与民族复兴之路
  吕俊博:培养高效能管理的习惯